
近日,从新余市科技局获悉,眼、耳鼻喉科护士鄢丽获得新余市优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获得此项殊荣的分别是来自新余市各个行业中在各自的工作领域中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新成果,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的优秀人才。
鄢丽同志一直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理论功底扎实,实际操作能力强、极富创新意识。2012年8月至2013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进修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护理专业。2014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参加无喉患者食管发声言语康复专修学习;2014年4 月在上海参加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康复医学科联合举办的全国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言语康复治疗师专修学习。由于成绩突出,鄢丽同志多次获得各类奖项,例如2013年评选为新余市“创新型标兵”、“新余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优秀发明工作者”、新钢中心医院年度“优秀员工”称号;2000年、2004年、2010年、2012年评为新钢中心医院年度“优秀护士”称号。
鄢丽同志善于总结、创新,通过在临床工作中细心的观察和思考,改进临床一些不足,利用工作之余,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巧妙构思、精心设计、创新发明,取得国家知识产权局认证并颁发的专利证书,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填补了新余市卫生系统专利的空白。分别于2012年设计《改良内套管清洁装置》、《轻便式瞳孔动态测量装置》、《体温计消毒浸泡容器》、《卧床女患者排尿简易装置》;2013年设计《一次性黏贴式智能感应语音提示输液装置》《耳鼻喉科软式、硬式内窥镜定时报警式消毒浸泡装置》,部分专利转换实践应用于临床,显著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并提高工作效率与护理质量、降低医院医疗耗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奉行“终身学习、学以致用”的理念,在临床工作中,鄢丽同志积极总结经验,撰写护理心得、论文,作为第一作者公开发表期刊学术论文共11篇,其中在国家级期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共8篇,分别为:2009年3月撰写《卧床女患者排尿简易装置的研制与临床应用》发表于《江西医药》;2012年12月撰写《循证护理在PFNA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的应用》发表于《齐鲁护理杂志》;2013年6月撰写《轻便式瞳孔动态测量装置的设计与应用》发表于《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年2月撰写《1例中耳与耳咽管纤毛异常伴复发性中耳炎患者行耳显微术的护理》发表于《全科护理》;2014年8月撰写《高年资护士职业多维发展空间与自我价值体现》发表于《当代护士》;2014年9月撰写《改良内套管清洁装置在气管切开患者的应用探讨》发表于《当代护士》;2014年撰写论文《新设计耳鼻喉科软式、硬式内窥镜定时报警式消毒浸泡装置在临床的应用》发表于《齐鲁护理杂志》;2013年撰写论文《高血压鼻出血患者致心衰的护理隐患分析与对策》已录用《当代护士》杂志。省级期刊论文共3篇,分别为:2011年4月《循证护理在66例老年高血压鼻出血患者的应用》发表于《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2年11月《体温计消毒浸泡容器的设计与应用》发表于《中国临床护理》;2013年12月撰写《一次性黏贴式智能感应语音提示输液装置的设计应用》发表于《中华现代护理杂志》。其中2010年撰写并发表在国家级期刊《江西医药》杂志论文《卧床女患者排尿简易装置的研制与临床应用》获江西省新余市科学技术协会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2012年撰写并发表在《中国临床护理》杂志论文《体温计消毒浸泡容器的设计与应用》获江西省新余市科学技术协会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
鄢丽同志参与的市级科研课题《音乐疗法在喉癌术后患者有效排痰中的应用研究》,已于2012年通过新余市科技局成果鉴定验收,属于省内领先水平。
目前,鄢丽同志作为第一完成人承担并主持的市级科研课题《改良内套管清洁装置在气管切开患者的应用探讨》课题研究正在进行中,该课题已于2012年12月通过新余市科技局立项。气管切开术是临床抢救危重患者特别是神经系统疾病所致呼吸肌麻痹患者的重要措施。由于气管与外界直接相通,易使气管内干燥、痰液黏稠、结痂,如若护理不当,易造成气道感染,分泌物增加,痰液、脓液粘附于气管内套管管壁,形成痰痂阻塞气道,增加气道阻力及肺部感染的机会,且痰痂形成后清除困难,常需换管。作为有创人工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或避免感染是护理的重中之重,严格有效的气管内套管清洗,往往是抢救成功的关键。鉴于临床一些不足,鄢丽同志根据气管内套管特殊结构而设计的可随形弯曲的改良内套管清洁装置,利用纱布网格的纹理,增加摩擦力与海绵的柔软、弹性与吸附力,轻松彻底有效清除气管切开内套管弧形内壁弯曲部分的粘附着的血痂、痰痂等分泌物,保证气管内套管清洁与通畅,有效防止患者窒息的发生,从而降低因内套管堵塞带来的风险,同时延长了气管内套管的使用寿命。通过与一般清洁用物清洁内套管进行洁净度、清洗耗时、满意度、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医疗耗材进行研究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改良内套管清洁装置具有科学性、自主创新性、实用性、应用于临床简便易行,并发症发生率0%、洁净度100%、患者满意度100%、缩短了平均住院日、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明显节省护士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消耗,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及护理质量,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装置已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国家发明专利证书并撰写相关论文,已在国家级学术论文期刊«当代护士»上发表。通过三年的临床实施,运行情况良好。目前该课题已接近尾声,正在总结课题成果。
鄢丽同志在今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参加了无喉患者食管发声言语康复专修学习,目前作为第二完成人正在参与《护患共建食管发声康复室在喉全切除术后言语训练中的应用研究》的科研课题研究,该课题今年7月已向新余市科技局提交立项申请并已启动科研工作。
喉癌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在我国喉癌的年发病率为3~5人/10万,仅次于肺癌的第二大呼吸高发癌 ,约占全身肿瘤的1 %~ 5 %。目前手术是治疗喉癌的主要有效手段,喉癌患者全喉切除术后即成为无喉者。手术治愈率虽高,但患者因此丧失了语言功能、嗅觉功能及其他相关的功能,严重影响其生活与生存质量。食管发声其原理是指导无喉患者将空气咽入食管,利用食管储存一定量的空气,在气体未进入胃之前,借助胸内压力,并运用环咽肌的收缩,使缩小的食管上端和下咽部的黏膜形成振动源,重建“新声门”,如同打嗝一样,将空气从食管内逼出,冲击食管上端或者咽部粘膜而发出声音。对无喉者进行—系列训练后,可使他们重建语言功能。该科研课题研究综述了食管发音的发音原理、食管发音的优点、康复训练方法.并总结喉全切除术食管发声训练和效果。
该科研课题的顺利完成与开展,对于江西省内周边各城市的无喉患者无疑是一个福音,他们再也不用远赴北京、上海学习说话,在家门口就能进行食管语言康复的训练,能有效帮助无喉患者通过学习食管发声训练,利用自身食管发出声音,重建语言功能,促使患者自我接受,增强自我尊重,减轻负性心理,重新面对生活,重塑自我建立信心,早日回归社会,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及生活质量,对实现其人生的美好愿望意义重大。
创新是学科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创新发明永无止境,科研创新不是为了论文、专利,而是为了忠于天使这一神圣使命,减少病人的痛苦,缩短医疗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给患者贴心的服务,让患者满意是她勇于创新的宗旨。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护理模式的转变,每一位护士都有责任和义务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展,善于想象,敢于尝试,勇于设计创新,以寻求最恰当、最完美的护理方法,展现白衣天使的妙手仁心、减轻病人痛苦、提高工作效率,以创新的理念带动和促进医院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