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一首不算复杂的唐诗,万师傅读得不太流畅,但现场却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万师傅朗诵完毕,眼中溢出了欣慰的泪花。他不住地朝着台下点头。“谢谢!谢谢你们!”这是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失语5年的万师傅从此告别“有口难言的尴尬”!终于复声! 1月16日,在门诊三楼耳鼻喉科的言语康复室坐满了十余名医生和无喉患者,他们聚集在这里,共同庆祝我院首期无喉患者食管发声言语康复学习班毕业。
普通人说话,是用气流震动声带发音,而无喉患者是用气流震动食道实现发音。而对于无喉患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熟悉却遥远的距离。不能说话的日子是辛酸、无奈、痛苦的。不少由于喉癌而不得不接受全喉切除手术的病人,出院后多数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很容易产生悲观、忧郁、烦闷等负面心情,甚至部分患者无法接受而选择自杀。对于他们来说,世界仿佛掉了一层颜色。儿孙们感受不到他们的关爱,买东西也要连手比划。生理上的缺失,让他们和正常的社会活动产生了巨大的隔阂。而相应的,想让没有喉咙的病人发出声音,难度可想而知。
可是耳鼻喉科的护士鄢丽却不这么想,每当看到无喉患者时,在她面前咿咿呀呀地说不出话的时候,想要表达什么却没有人能理解的时候,她心里忍不住的难受。“一定要想办法帮助到她们。”鄢丽说着,眼神中透着一种坚定。于是,在去年的时候,鄢丽再次去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参加无喉患者食管发声言语康复专修学习,之后参加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康复医学科联合举办的全国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言语康复治疗师专修学习。回来之后,她充分利用业余时间,结合病人们的具体情况,无偿地为患者指导“食管发音”言语康复。简单来说,患者食道发音时,咽入一定量的空气,在气体未进入胃之前,借助胸内压力,并运用环咽肌的收缩,使缩小的食管上端和下咽部的黏膜形成振动源,如同打嗝一样,将空气从食管内逼出,冲击食管上端或者咽部粘膜产生振动形成“新声门”而发出声音。患者再像正常人一样把这声音配合唇、舌、齿、软腭、上下颌骨的运动,最后形成有语义的语言。
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总会为您打开一扇窗。在院领导及护理部的大力支持下,无喉者言语康复工作首先在五官科,开始通过规范的训练空间与模式展开。第一期无喉者言语康复学习班从

无喉患者言语康复工作的开展受到了所有无喉者及家属们一致欢迎,对于江西省内周边各城市的无喉患者无疑也是一个福音,他们再也不用长途跋涉远赴北京、上海学习说话,在家门口就能进行食道语言康复的正规训练。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院服务功能的不断扩大,针对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状况对其进行有目标,有计划,有系统的健康教育活动,已成为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无喉者语言康复是喉癌术后的首要目标,帮助无喉朋友重回有声世界,开口正常说话!帮助患者找回原来的影子,早日回归社会、自信生活,提高“无喉者”术后生活质量是一个很现实的临床问题,喉癌的诊断-手术-语言康复的医疗模式势在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