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今天,杨国宝早早地起床,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后,陪着老伴陈东方到新钢中心医院做血透。这样的早晨,杨国宝夫妇已经经历了20多年。安排好老伴后,杨国宝和我聊起了老伴的“血透史”。
杨国宝夫妇俩都是新钢公司的职工,1994年,陈东方查出患有肾病综合症,也就是尿毒症早期,第二年,在北京做了肾移植手术,但是40天后出现严重排异现象,新换上的肾不得不全部切除。手术后在北京的医院住了一段时间就碰上医改,医药费报销比例大大减少,迫于经济压力,杨国宝带着妻子回到了新余。 杨国宝回忆说,那时新钢中心医院刚刚成立血透室,在老医院一楼最边上的一个房间,只有一台血透机器,后来随着病人逐渐增多,慢慢地机器也越来越多,病房也从那间小房里搬到了更大的地方。 除了家里,杨国宝夫妇俩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医院的血透室里度过。杨国宝说:“我和老伴看着血透室一点点成长起来,从最初的一个小房间,发展到现在的3层楼,医护人员的技术也越来越精湛,我们去过很多大城市做血透,这里的硬件和软件条件都不会比大城市差,不然我的老伴也活不了这么长时间。” 杨国宝的老伴在新钢中心医院已经做了20年的血透。如果说他们是血透室成长的见证人,那么肾内血透室主任董一民和副主任护师周龙珍则是血透室的“开山人”。1992年,董一民和周龙珍被派往上海中山医院进行长达1年的进修培训,回来后便购买了我市第一台全进口血透机,成立了我市第一间血透室。 董一民说,从最初的1台机器、1间房,到现在51台机器、3层楼,这期间血透室搬了3次家,为不计其数的病患进行血透,延续他们的生命。现在血透室一共有2名医生和19名护士,在不懂行的人看来,血透室的医护人员工作比较轻松,但其实这是个专业性很强的科室,这里的医护人员需要不断充实、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术,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每年都会有医生或者护士前往国家级三甲医院进行专科进修培训,每半年都会与外地同行进行业务学习交流,每个月科室都会进行业务培训。 2005年,血透室引进床边血滤技术,为抢救危重病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次,新钢的一名女职工因为外伤失血过多,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生命垂危,血透室的医护人员利用床边血滤技术抢救了20多天,最终病人脱离了生命危险。 周龙珍今年55岁,她在血透室工作了20多年,是这里的第一名护士,她说自己的半辈子都给了血透室。科室创建之初,一台机器每天要给好几个病人血透,一个病人至少需要4个小时,什么时候所有的病人都做完了,她什么时候才能下班。随着科室规模的壮大,医护人员也越来越多,但是血透室的护士要求特别高,新进人员必须培训3个月以上才能单独进行操作,给血透病人扎针不像输液那么简单,扎错了还能重来,血透的内瘘穿刺要求护士必须一针成功。 除了有过硬的技术,对病人的管理也是血透室重要的工作环节。周龙珍现在每天给病人上了血透机之后,就是进行复杂繁琐的病人管理工作。周龙珍的电脑里存着很多病人的资料和检查结果,“在血透技术普遍应用和成熟的今天,病人管理显得尤为关键。病人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预防病人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对于血透病人来说,并发症往往都是致命的,因此,我们要对每一个病人的身体情况随时进行检查监控,然后调整血透方案、用药和饮食,这样才能更好地延续患者的生命。” |
您的位置: 医院新闻
用干净血液延续患者生命
添加日期:2016-03-18 浏览次数:2199 作者:新余晚报记者 王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