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女士最近从深圳回新余探亲,计划今天的火车返回深圳,昨天晚上和朋友聚在一块喝酒,本是临行前的送别酒,可是不但没把她送回深圳,反而送进了医院。张女士原本患有胃炎和胃食管反流,已经几年没碰过酒,这次聚会喝酒,张女士心里有些担心胃会出问题。果不其然,聚会结束回到家后,张女士的胃病开始发作。当晚11时,她吃了一些自己在药店买的胃药,到凌晨2时,胃痛不但没有缓解,还呕吐不止,直到凌晨4时,呕出了血,张女士立即来到新钢中心医院急诊科,在医护人员一番救治后,张女士的病情才得到缓解。今天上午9:30,急诊科主任丁义斌来到张女士病床边,叮嘱她说:“你现在只能吃些稀饭或者清汤面,把胃养好,过段时间做个详细检查,以后不能再喝酒了。”
坐在张女士隔壁房间输液的老人名叫刘义英,今年78岁,珠珊人。她最近总是咳嗽、拉肚子,在乡下卫生院打了几天针都不见好,20日上午,老人揣着家里的2000多元现金,瞒着家人到市区,说是来卖菜,可是卖完菜后她独自跑到医院,在门诊大厅转悠,不知要上哪看病。急诊科的护士看见她后,连忙安排她就诊,经过诊断,老人肺部感染并患有肠胃炎,需要入院治疗,可是老人既没有身份证,也不知道亲属的联系电话,只好将她留在急诊科治疗。老人离家后,子女都慌了神,全家人在街上找了两天都没找到,还报了警。今天上午,几经周折后终于找到了医院,看见老人正在输液,人也精神多了,一家人悬着的心总算落地了,对急诊科的医护人员感激不尽。
丁义斌说,急诊科的每一位患者都像是一道考题,有太多的不可预知的情况,经常碰上无钱、无家属陪同、无身份信息的“三无”昏迷病人,医护人员除了要抢救患者生命,还要像侦探一样,利用蛛丝马迹寻找病人家属,这无形中也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和风险。
急诊科没有休息时间,24小时都有人在,医生和护士实行三班倒,每班8小时。不过,这都是制度规定,实际上,能准点下班的情况非常少,随时要跟120救护车出诊或者随时来病人,下班都是没有点的,碰上大型突发事件,在家休息的也要随时上岗。
护士长陈小红在急诊科已经工作了整20年,什么混乱的场面她都见过。急诊科的所有门都是敞开的,不知道什么时候从哪里门里会进来什么样的病人,这让她的神经每天都高度紧绷着,甚至在值夜班时,她都能准确感受到大厅挂号处的动静,一有情况立即进入工作状态。也许正是长期处于这种高压状态下,陈小红在35岁时就患上了高血压,还和科室里很多同事一样,经常连续做1个多小时的胸外按压,导致腰椎间盘突出。
虽然急诊科的工作强度非常大,但是这里的医护人员都觉得算不了什么,比起身体累上的,更让人难以承受的是心累。
“急诊”的这个“急”字就能突显事态的紧迫和严重性,经常有一些遭遇突发意外的病人,即使送到了医院,医护人员也无力挽回生命,很多家属对于这突如其来的变故难以接受,转而将情绪发泄到医护人员身上,责怪他们没有尽力抢救,每当这时,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只能在一旁默默承受,有多少委屈都往肚子里咽。
护士欧阳艳她开玩笑说:“我们上班不应戴护士帽,而要带安全帽。”说罢,指着护士站服务台上的两块提示牌,“你看,这都是被喝醉酒的病人砸烂的,已经支离破碎了。我们这些年轻人,又是女生,面对这样的病人,心里都很害怕,觉得特别没有安全感。”
急诊科的每一名医护人员都碰到过患者或者家属闹事的,丁义斌说:“在我们眼里,不管你有钱还是没钱,有权还没权,都是一条生命,我们都会拼尽全力去抢救,可是医生也是普通人,不是万能的神,也有无力回天的时候,只希望得到患者及家属更多的理解,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为我们提供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