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百花齐放的季节,劳动者收获了属于自己的荣誉。

温振宇,康复科主任、主任中医师,农工党新钢支部主委、市政协委员。自一九九三年参加工作,从医的二十三年间,温振宇同志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无私奉献的爱心,专心治病救人,服务患者,视病人如亲人,赢得了广大患者的爱戴,营造了和谐的医患关系,展示了新时期一个优秀医务工作者的高尚品德。
他师从中医世家的著名中医师敖正中老先生,在敖正中老先生身上,不仅学到了丰富的医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老一辈的的言传身教中学到了一切为了病人的高尚医德医风,并把它贯穿于自己的整个行医生涯。在日常行医中,他总是为病人着想,为方便那些因上班上学无法在工作时间来看病的患者,温振宇同志放弃了节假日的休息,坚持常年周六、周日上午出诊。遇有身体瘫痪、行动不便的病人,坚持上门出诊。为减少病人的排队时间,每天七点半,他就会准时开诊,保证每个病人十到二十分钟的诊疗时间。在日常诊治过程中,温振宇同志一贯秉承让病人花最少的钱治好病的思想,不该做的检查绝对不做、可用可不用的药一定不用,用他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说就是“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感恩图报是人之常情,温振宇同志为患者倾注的热情,付出的心血,病人看在眼里,记在心头,许多人都要找一个机会表达一下谢意。可是,患者送出的“红包”或礼物,都无一例外遭到他的谢绝。的确,“红包”在他面前遇到的永远是“红灯”。他说,治病救人是医务人员的日常工作,也是应尽的义务。救治病人本来就应该全力以赴,送不送“红包”都理当如此。记得今年年初,一位脑卒中患者慕名转入中医康复科做康复治疗,温振宇同志每日坐完门诊便来到病房为患者做治疗,拔火罐、针灸、按摩,一场治疗下来满头是汗,周六、周日也不例外,通过一个多月的治疗,病人的功能得到基本恢复,为表示感谢,家属将一个早已准备好的1000元“红包”塞到他的口袋。可他却转身将那1000元代病人交了住院押金。象这样的例子枚不胜举,温主任优良的医德医风赢得了同事的尊敬,病人的爱戴。做医生没有高尚的医德不会成为一个好医生,更不能成为名家。他常言:“医生往往不败于医之技,而将败于医之德。”他最崇拜孙思邈的学术思想,也处处以孙思邈的仁术为榜样,医生治病,就是要“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在综合性医院中,如何带领中医专业健康发展,温振宇同志找到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的道路,那就是科技创新。打铁还需自身硬,为提高自己的科研技术水平,闲遐时间都交给了书本,上到古籍偏方,下到近代名医论著。通过孜孜不倦的学习和对外交流,使自己的科研水平不断提升,多年来共发表论文十余篇,《膝关节滑膜炎临床研究》、《腰椎病的中医治疗》两项科技成果通过市科技局鉴定,2008年被列为江西省中青年名中医培养对象,2011年被评为新余市卫生系统学科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2014年被评为新余市十大名医。正是在他的带领下,中医科近五年来共计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获科技成果五项,整个科室医生的临床诊疗水平大幅提高。

在长期的行医过程中,温振宇同志不仅努力提升自身的医疗技术水平,还积极探索一条传统中医技术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医疗创新之路。先前一些因各种原因导致身体功能丧失的重症患者,只能在家中度过恢复期,由于没有专业的医务人员指导训练,更没有专业的器械进行康复锻炼,导致恢复时间长、效果差,温振宇同志结合自身二十多年的行医经验和专业素养,于2015年向院领导提出组建康复医学科,得到医院的大力支持。在康复科组建之初,一切都从零开始,从病区的规划设计、医务人员的招聘培训,到设备仪器的引进和安装调试等大大小小的事情倾注了温振宇同志的大量心血,期间还要保持正常的坐诊和查房。为此温振宇同志在近半年的时间,每天吃住在医院。经过团队的努力,在康复科成立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康复水平得到了患者信任和上级有关部门的认可。

